卡尔·马克思

卡尔·马克思

理論發展

编辑

主条目:馬克思主義

馬克思經常對於過去的思想家予以批判,他也因此被稱為「社會科學方法批評第一人」[259][260]。其中馬克思曾經批評具有形上學和意識形態的思辨哲學[261],並試圖透過這一作法讓思想得以從意識形態的偏見分離[260],這使他與許多當代哲學家有所不同[22]。不過馬克思的思想也受到許多思想家的影響,這包括有:

格奧爾格·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爾哲學[259]。

亞當·斯密和大衛·李嘉圖的古典政治經濟學[260]。

以讓-雅克·盧梭、克勞德·昂列·聖西門、皮耶-約瑟夫·普魯東、夏爾·傅立葉等社會主義人士為主的法國左派(英语:French Left)思想[260][262][263]。

早期德國以路德維希·安德列斯·費爾巴哈和布魯諾·鮑威爾為首的唯物主義之青年黑格爾派,和18世紀後期以德尼·狄德羅、克洛德·阿德里安·愛爾維修和保爾·霍爾巴赫為首的法國唯物主義哲學[130]。

弗里德里希·恩格斯對於工人階級的分析[126],同時早期還受到弗朗索瓦·基佐和奥古斯丁·蒂埃里(英语:Augustin Thierry)等法國自由主義者和圣西门主义者的影響。

歷史學者經常把馬克思的觀點稱作歷史唯物主義,不過一些批評認為恩格斯和列寧將其哲學改編成辯證唯物主義。其中馬克思肯定黑格爾的說法,認為應當對於作為現實的歷史影響力透過辯證法驗證[259]。然而黑格爾作為唯心主義者而把思想列為最重要之物,而本人是唯物主義者的馬克思則改變原本辯證法的前提,主張物質觀念的首要地位[142][259]。其中黑格爾認為「絕對精神」的存在掌握了歷史進程,不過馬克思則認為此舉是不必要的神秘化,試圖模糊人類和其物理行為改變世界的現實[259]。對此他寫道黑格爾顛倒了原本現實中的行動,因此需要重新訂立基礎建構之。儘管馬克思不喜歡在一些著作中使用哥德小說式的神祕術語,不過在《資本論》中他仍然指稱資本主義為「勞動產品拜物教」[264]。

雖然馬克思的靈感來自法國社會主義和社會學思想,但是他也批判當時的空想社會主義支持者[260];其中他認為空想社會主義者青睞小規模的社會主義社會,反就導致其被邊緣化並且面臨貧困問題,對此馬克思認為只有大規模變革經濟體系才可以帶來真正的變化[263]。另外恩格斯在1844年的著作《英國工人階級狀況》也大大影響馬克思對於黑格爾思想的詮釋,從而導致馬克思透過歷史辯證法而設想出階級鬥爭衝突,並且認為現代工人階級作為革命最為進步的力量[126]。馬克思認為在學習歷史和社會科學後將能夠洞悉歷史發展,進而發現推動發展結果的社會矛盾因素;也因此馬克思的一些追隨者做出結論,認為共產主義革命將必定會發生。但是馬克思在《關於費爾巴哈的提綱》第十一條中提到他著名的「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問題在於改變世界。」名言,仍然認為必須要實際付出行動以改變世界[22][43]。

人性主體

编辑

参见:馬克思的人性理論

德國哲學家格奧爾格·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爾(左側)和路德維希·安德列斯·費爾巴哈(右側)的辯證法深深影響著馬克思的思想。

如同法國政治社會學家亞歷西斯·德·托克維爾提出匿名且暗中獨裁的官僚專制主義[265],馬克思則反對過去許多古典思想家對於專制的理論,這包括有曾經提出單一專制的法國思想家孟德斯鳩[266]。對此馬克思認為哲學是人類思想的解放,這也意味著其將成為無產階級挑戰社會制度的精神武器。其中馬克思開始分析「資本專制」,並且進一步認為人類歷史將會改變人性,這包括有個人存在與實際事物等[267]。其中馬克思在年輕時受到當時德國著名的哲學家格奧爾格·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爾的辯證觀點影響,認為萬物皆是由演變而成。但是不同於黑格爾的唯心主義觀點,馬克思的哲學思想比較偏向科學化的無神論和唯物主義思考模式。其中唯心主義和唯物主義兩個論點最大的差異在於對於物質與意識的看法,前者認為意識決定物質,也就是說人的意識將決定對於物質的看法與解釋,隨著人意識的改變也將改變對物質的定義;而後者認為物質決定意識,人在週遭遇到的事物真正決定人們對於物質的定義。

馬克思認為人類將認識到他們同時具有實現的和潛在的自我,而人們透過自己的物質實踐活動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其自身也在這種實踐活動中得到改造、進而獲得自己新的質量和素質[268][269]。對此馬克思和黑格爾都主張自我發展的開端,源自於內部異化的經驗認識而自動生成,接著產生作為主體行動者的真實自我感覺,並且得以確認潛在的對應客體[269]。馬克思進一步認為透過期望形式而成形的自然界[270],主體將繼續讓客體成為其自身,並讓個體得以實現而成為完整的人[271]。同時在馬克思的主張,認為人類勞動的功能在於建構作為特殊存在的類存在(英语:Marx's theory of human nature)[268][269][271]。而在馬克思思想中最為基礎的命題為從事有意義之勞動,因為為了使主體能夠與所疏遠的對象得以對應,它首先必須在主體的世界施加文字或者實物影像[269]。

馬克思認為黑格爾掌握了工作的本質和了解客體概念者,並且表示在他的著作中得以推導出本質即現實的結果[269],但是他也認為黑格爾自我發展的主軸過於精神性和抽象[269]。因此馬克思在從黑格爾的觀點加以延伸後出發,並且認為人的自然存在是「肉體的、有自然力的、有生命的、現實的、感性的、對象性的存在物,這就等於說人有現實的、感性的對象作為自己的本質——自己生命表現的對象,或者說人只有憑藉現實的、感性的對象才能表現自己的生命。[269]」因此馬克思把黑格爾原先所提的「工作」改稱作「勞動」,並且將在人能力範圍內改造自然的能力稱作「勞動力」[142]。

異化理論

编辑

参见:勞動價值理論

位於德國柏林米特區馬克思-恩格斯廣場上的馬克思和恩格斯銅像。

同時馬克思進一步提出人類與動物之所以得以區別,在於人可以有效地計畫賴以生存的生活資料和生產資料;也因此當人進行有計畫的勞動生產,他就能夠與其它動物在根本上有所區別。而因為勞動的緣故,使得人們必須事先結成生產關係和其它社會關係。人們的勞動生產力制約著他們在其中活動的生產方式,也因此生產方式將塑造下面的社會關係。而生產方式、社會關係等又構成了社會的基本架構,並決定著人們的社會意識,不過當社會意識形成後便反過來制約人的活動之客觀力量。最終社會的發展是建立在勞動人口的勞動行為,而勞動人口則構築了自然規律。也因此儘管社會發展表面上並無依定規則,但是它和自然界一樣也具有內在客觀趨勢的規律。

對此馬克思有特別關注人們與其勞動力發展[272],並且針對異化問題撰寫大量內容[273]。如同辯證法般,馬克思也是從黑格爾的著作中開始引用異化的概念,但特別是依據其唯物主義歷史觀進行推導[272]。其中馬克思注意到資本主義主導了所塑造的社會關係,其中包括勞動力等商品得以在市場上購買和販售,而具體的情況如工人和資本家之間的關係[272]。對於馬克思來說這可能意味著人們因而放棄自己所擁有的、具改變世界能力的勞動力,也因此自己的心性遭到異化而成為一種精神上的損失[272]。馬克思將這種損失稱作商品拜物教,也就是在人們生產東西成為大眾商品後,人類和其行為似乎必須只能適應這樣生活與活動進行[274]。

對此馬克思認為世界上大部分的人活在恩格斯所提到的虛假意識中,並且和人們對於意識形態的理解有著緊密關係[275]。其中馬克思和恩格斯認為所謂的「意識形態」,這種意識只是由家庭、文化、民族等外在物質因素交錯而成的產物。這意味著它一方面反映了特定階級在歷史特定時間的利益,但是在它同時代中有可見到普遍性和永恆性[276]。兩人的觀點認為這類意識形態並非只有信念真假的問題,更重要的是它們能夠成為重要的政治工具。換句話說,在針對階級訓練時並非單單僅提供食品生產或者商品製造等生產資料,同時也有包括生產理念等因素以控制之。同時這也解釋當個人為某個階級的從屬成員時,有時候會發生所擁有的想法違背自身利益的情況[142][277]。另外馬克思認為類似的虛假意識還有像是對宗教等事物的分析,其中馬克思於1843年的著作《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序言中提到:

宗教裡的苦難既是現實的苦難的表現,又是對這種現實的苦難的抗議。宗教是被壓迫生靈的嘆息,是無情世界的感情,正像它是沒有精神的制度的精神一樣。宗教是人民的鴉片。廢除作為人民幻想的幸福的宗教,也就是要求實現人民的現實的幸福。要求拋開關於自己處境的幻想,也就是要求拋開那需要幻想的處境。[278][279]

儘管馬克思在文理中學的畢業論文表示宗教其主要目的是促進社會有機團結,不過之後他則轉向指出宗教的社會功能在於凸顯和維護政治和經濟現狀的各方面不平等[280]。

社會體制

编辑

對於虛假意識隨著時間的經過便成為社會意識而成為制約人類活動的客觀力量,馬克思亦認為意識會隨著外在因素的演變而改變,人類社會本身就是在類似的思想改變中持續進化著。對此他把黑格爾的辯證思維與自己的唯物主義予以整合,自行發展出獨特的歷史唯物主義。其中馬克思相信經過時間的演進,人類將因為無產階級思想而徹底解放,進而完成對人本質的真正占有;在這之後人類的生產模式隨之改變並且發展成為自由王國,全人類進入「各盡所能、各取所需」的共產主義社會。對此馬克思將哲學的開端與人的本性結合,並且認為哲學本身應該是不可被挑戰的真理,透過正確的哲學能有效帶領無產階級脫離矛盾社會的惡性循環以獲得解放。其中馬克思在《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序言中提到:

德國人的解放就是人的解放。這個解放的頭腦是哲學,它的心臟是無產階級。哲學把無產階級當做自己的物質武器,同樣地,無產階級也把哲學當做自己的精神武器。

馬克思將勞動視為其首要探討的議題,並且強調經濟關係能夠確定過去、現在和未來的社會發展[259][263][281]。其中馬克思認為資本積累(英语:Capital accumulation)塑造社會體系(英语:Social system)[263],同時社會變遷則是由於彼此對立的利益衝突而驅動的,而在背後最為重要的運作者即為經濟力量[259],這論點後來更成為許多衝突理論著作內容的出發點[281]。在馬克思所觀察到的歷史進化過程中,他認為世界歷史一開始源自於自由、生產性和創造性的工作,但是隨著時間的進展開始受到控制和非人性化對待,這種趨勢在資本主義制度中更為明顯[259]。馬克思指出這並非特意安排的過程,相反地任何個人甚至國家都無法違背經濟的力量[263]。

同時社會組織取決於生產資料,這包括有土地、天然資源、技術、生產必要的物質商品和生產關係等等,換言之社會關係源自於人們獲得並且投入生產資料中[281]。這些元素共同構成生產方式,而馬克思以生產方式的不同區分歷史各個時期。馬克思並且進一步區分出以經濟體制為主的下層建築,以及包含文化和政治制度的上層建築[281]。同時馬克思認為經濟為首的下層建築和社會為首的上層建築間如果發生衝突的話,將會造成社會混亂並且成為後續衝突的開端[281]。其中社會中長期的階級變動發展,便源自於剝削階級對勞動人民剝削的程度以及勞動人民對剝削階級依附的具體方式的變化。但儘管馬克思對於資本主義予以批判,並且針對應當取代資本主義的共產主義社會提出相關討論,不過馬克思對於資本主義的批判仍然極為謹慎,因為他認為與過去社會上的奴隸制度和封建制度相比,资本主义改良了許多缺失[142]。馬克思也從來沒有明確地討論有關道德和公平正義等問題,儘管學者們一致認為他的著作中仍蘊涵著這些概念的討論[142]。

資本主義

编辑

参见: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

在原始積累的歷史中,對正在形成的資本家階級起過推動的作用的一切變革,都是歷史上劃時代的事情;但首要的因素是:大量的人突然被強制地同自己的生存資料分離,被當作不受法律保護的無產者拋向勞動市場。對農業生產者即農民的土地的剝奪,形成全部過程的基礎。“”—《資本論》

馬克思對於資本主義持負面看法[142][220],一方面馬克思是19世紀對於資本主義系統其非人性化性質予以最深層批判者,並且具體指出資本主義的特徵包括有異化和剝削等問題,並且經常且週期性地陷入經濟蕭條而導致大規模失業;但是另一方面資本主義還是具有進步特徵,其中馬克思便指出資本主義具革命化、工業化和普世發展、成長與進步等層面,而實際上當時資本主義便已經推動工業化、城市化、技術變革、提高生產率、經濟增長、理性思維和科學革命等影響[142][220][259]。馬克思認為資本家階級是歷史上最具革命性的階級,因為它不斷地改進生產手段而遠遠超過歷史上任何階級,同時還主導推翻封建制度並促使社會朝向資本主義發展[263]。資本主義本身可以大大促進成長,原因在於資本家可以透過投資新技術與機器而獲利,並且再度投資以獲得更多利潤[282]。

過去國家社會的經濟往往視為該國家社會的勞動力,但馬克思認為此一觀點被資本主義扭曲,進而認為在資本主義架構下勞動力已經成為一種消耗性的日用品。其中傳統商人藉由轉手買賣以賺取商品的差價,而資本家則是透過勞動力市場和商品市場間的價格差異賺取利潤。馬克思指出每一個成功的產業其投入的單位成本都較輸出的單位成本還要來得低,並且將這兩者的差異稱作「剩餘價值」。對此他認為剩餘價值源自於剩餘勞動力(英语:Surplus labour),也就是維持工人生存的成本和工人生產的產品間的差異[142]。進一步地說資本家透過壓榨勞工的方式,藉由降低製造成本來賺取利潤,而在資本主義社會任何事物都能夠透過生產取得。也因此隨著勞工的成本越趨便宜、資本家的利潤也就越高,而資本家為了賺取更大的利潤將會盡可能降低勞工成本以博取最大的利益[259]。因此根據馬克思的想法,當資本家唯一關心的是如何用最低成本養活勞工來從事勞動生產工作,勞工的待遇自然也就不是資本家所會關心的問題[272]。

從馬克思對於資本家的描述可以見到其所塑造的資本主義兩種面向,儘管馬克思承認資本主義是歷史上最具生產力的社會結構,同時他亦認為資本主義最大的缺陷在於勞工遭到日用品化,進而異化了無產階級勞工本身的人類特質。但在批評資本家透過將勞工視為機器賺取利益的同時,馬克思也指出獲取利益本身並非不公正的行為[142],同時資本家自身也無法對抗整個制度框架[263]。對此他認為資本主義的真正問題源自於資本本身的缺陷,其中並非原本關於財產和設備間的所有問題,而是一般工人與所有者間架構的經濟體制關係[263]。同時馬克思也提到資本家為了更大化生產力與利潤,勢必隨著時間的進展投資更多的金錢與資源在新的科學技術研發上,並且逐漸減少勞動人力的投入[142]。

由於馬克思認為從勞動力取得的剩餘價值是資本家的利潤來源,這一方面意味著勞工的利益將因為科技的進步而遭到貶低,但是另一方面也代表著即便經濟成長仍然會使得利潤率往後將會下降[239]。這使得馬克思最終推論出其所強調的資本主義本身並不穩定論點,並且表示該制度容易出現週期性的經濟危機[155]。馬克思認為隨著週期時間的增長和伴隨而來的重複崩潰,持續性地景氣循環將會使得經濟危機日益嚴重[239]。此外他認為從長遠角度來看,這過程必然讓資本家階級獲得利益和權力,相對地無產階級則持續處於貧困狀態[239][263]。其中在《共產黨宣言》第一節中,馬克思描述了封建制度、資本主義、以及內部角色矛盾所造就的社會歷史發展:

由此可見,資產階級賴以形成的生產資料和交換手段,是在封建社會裡造成的。在這些生產資料和交換手段發展的一定階段上,封建社會的生產和交換在其中進行的關係……一句話,封建的所有制關係,就不再適應已經發展的生產力了。這種關係已經在阻礙生產而不是促進生產了。它變成了束縛生產的桎梏。它必須被炸毀,而且已經被炸毀了。起而代之的是自由競爭以及與自由競爭相適應的社會制度和政治制度、資產階級的經濟統治和政治統治。現在,我們眼前又進行著類似的運動。……社會所擁有的生產力已經不能再促進資產階級文明和資產階級所有制關係的發展;相反,生產力已經強大到這種關係所不能適應的地步,它已經受到這種關係的阻礙;而它一著手克服這種障礙,就使整個資產階級社會陷入混亂,就使資產階級所有制的存在受到威脅。[4]

階級鬥爭

编辑

主条目:阶级斗争和資本主義生產方式 (馬克思主義理論)

馬克思認為在人類歷史上,科技的進步提高了勞動生產率,從而讓剩餘生產物增多而使得人類有可能在自身中實行腦體分工。這種分工一方面大大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和文明的進步,使人類從原始社會的階段發展進入文明時期;另一方面腦體分工本身就是最初階級劃分的基礎,由於分工和私有制而出現了壟斷精神生產的剝削階級分子與承擔全部體力勞動的勞動階級,兩者處在根本利益上相互對抗的關係中,人類自此進入階級社會。馬克思認為人類歷史發展的階段中階級鬥爭無法避免,而階級鬥爭本身就構成了人類歷史發展的推動力量[4]。只有聯繫生產力發展以及由生產力決定的社會關係結構的變化,才能徹底解決階級鬥爭的問題。其中在《共產黨宣言》中提到:「全世界無產者,聯合起來!代替那存在著階級和階級對立的資產階級舊社會的,將是這樣一個聯合體,在那裡,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283]」

馬克思在其階級理論中特別強調階級屬於經濟範疇,現代階級關係的產生源於勞動者將自己的生產資料分離,但階級的產生又會在文化、宗教等領域出現與其他階級利益衝突的狀態,因此階級有時候可視為社會範疇看待。馬克思認為人類社會的階級關係從早期的簡單走向複雜,然後又走向現代社會的簡單化。同時他指出講究功利的資本主義社會必然發生階級的對立,而和平式的協商辦法無法完全解決階級間的對立。因此在進入共產主義之前,無產階級將進行短暫的無產階級專政,透過多層面的革命以盡可能重新分配社會資源,也因此普遍認為馬克思並不反對暴力革命。其中馬克思認為無產階級大多遭到資本家剝削,不過部分人認為無產階級經過某種方式取得政權後會轉化成資產階級,認為馬克思就階級轉化的情況並沒有提供足夠的理論解釋。

根據馬克思的歷史唯物主義,他意識到資本主義的種種現象是階段性的演變,其中資本主義將自我毀滅、而無產階級則因為思想的解放而逐漸取代資產階級,其過程就如同封建社會末期資產階級推翻王室貴族階級般。馬克思認為此時勞動人口將成為主角而帶動國家經濟的發展,其中如果無產階級必須獲得生產資料,並將鼓勵社會關係朝向能夠使所有人受益、廢除剝削階級以及引進較少壓迫的生產制度,進而避免週期性的經濟危機發生[259]。而馬克思在著作《德意志意識形態》中認為資本主義會最終會因為國際工人階級有組織的行動而遭到取代:

共产主义对我们说来不是应当确立的状况,不是现实应当与之相适应的理想。我们所称为共产主义的是那种消灭现存状况的现实的运动。这个运动的条件是由现有的前提产生的。

政治制度

编辑

在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的鬥爭所經歷的各個發展階段上,共產黨人始終代表整個運動的利益。因此,在實踐方面,共產黨人是各國工人政黨中最堅決的、始終起推動作用的部分;在理論方面,他們勝過其餘的無產階級群眾的地方在於他們了解無產階級運動的條件、進程和一般結果。“”—《共產黨宣言》

基於對於資本主義的種種分析,馬克思認為無產階級應當團結。同時他也認為資本主義內部的結構性矛盾將使得其自行瓦解,取而代之的則會是社會主義、後資本主義或者是共產主義社會。其中在《共產黨宣言》中便提到:「隨著大工業的發展,資產階級賴以生產和佔有產品的基礎本身也就從它的腳下被挖掉了。它首先生產的是它自身的掘墓人。資產階級的滅亡和無產階級的勝利是同樣不可避免的。[4]」儘管資本主義社會監督城市化、工人階級、無產階級等各種層面,甚至如同馬克思在《法蘭西內戰》所說的:「舊的國家是一種『以其無處不在的複雜的軍事、官僚、宗教和司法機構像蟒蛇似地把活生生的市民社會從四面八方纏繞起來的中央集權國家機器』。」然而馬克思認為隨著階級人數成長和發展階級意識,將能夠認識到他們必須且有能力改變整個系統[259][263]。

而馬克思階級鬥爭理論緊密相關的還有其所提出的無產階級政黨理論,對此他認為無產階級的階級鬥爭需要由無產階級的政黨來領導,而無產階級政黨則必須帶領無產階級行動,同時代表著組織、領導和宣傳等作用。其中馬克思在其理論中指出在從資本主義過渡到建立社會主義或者共產主義制度間,必須經歷由工人階級掌握政治權力、強制實施社會生產的無產階級專政時期,作為促進社會改革的手段[263]。對此馬克思在著作《哥達綱領批判》中寫道:

在資本主義社會和共產主義社會之間,有一個從前者變為後者的革命轉變時期。同這個時期相適應的也有一個政治上的過渡時期,這個時期的國家只能是無產階級的革命專政。[284]

不過馬克思認為如英國、美國和荷蘭等長久實施民主體制的國家,便有可能在體制內和平過渡而轉型成為社會主義社會;相對地在法國和德國等具有強大且中央集權傳統的國家,他則建議透過革命等方式予以行動必要的能量[285]。

而馬克思對於無產階級社會的觀點主要從階級與階級鬥爭理論開始思索後,對此他認為私有制社會中對立階級間的鬥爭具有不可調和的特點,因此統治階級需要以強制性手段來治理被統治階級,這些強制性的方法往往成為統治階級對被統治階級的榨取和剝奪工具。同時統治階級為了保持階級之間的平衡,把階級關係維持在符合統治階級利益的秩序和範圍內,進而促成國家和法律的出現。因此馬克思認為無產階級要獲得自由的解放就要必須團結,進行思想革命以革新包括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的舊有價值,最終消滅剝削而進入無階級的共產主義社會。其中馬克思認為所有民眾都具有選舉權的民主社會[263],在這個新的烏托邦世界中幾乎沒有需求所產生的自我異化[239],人類可以不受限於勞動力市場而採取行動[239]。

风雨相关